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联的、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。从组成上看,由硬件、软件、协议三大部分组成,从工作方式上看,可以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,从功能上看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(基本组成)组成。
网络资源包括硬件资源、软件资源与数据资源。因特网采用的核心技术即为TCP/IP。
计算机网络的功能:
数据通信
资源共享
分布式处理
提高可靠性
负载均衡
按分布范围分类:
广域网WAN,交换技术
城域网MAN,多采用以太网技术
局域网LAN,广播技术
个人区域网PAN
按传输技术分类:
广播式网络:所有联网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通信通道,故不需要网络层,也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。
点对点网络: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
按拓扑结构(主要取决于通信子网):
星型网络:每个计算机用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相连
总线型网络:用单根传输线连接计算机
环形网络:所有计算机设备连接成一个环
网状形网络
带宽
时延
发送时延:将分组数据推向链路所需时间
传播时延:电磁波传播所花费的时间
处理时延: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所花费的时间
排队时延:在路由器中排队等待处理的时延
时延带宽积:传播时延乘以信道带宽
往返时延RTT: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到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总共历经的时延
吞吐量: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量
速率
从上而下依次为:
层 | 传输单位PDU | 任务 | 功能 |
应用层 | - | 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| 比如HTTP, SMTP等 |
表示层 | - | 处理两个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| 数据压缩、编码、加解密、格式转换 |
会话层 | - | 利用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| 建立、管理、同步、终止进程间的会话 |
传输层 | 报文段(TCP)或用户数据报(UDP) | 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,建立、维护和拆除端对端链接 | 拥塞控制、流量控制、差错控制、数据传输管理、分组排序 |
网络层 | 数据报 | 将数据单元分组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| 路由选择、拥塞控制、流量控制、差错控制 |
数据链路层 | 帧 | 将网络层传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,两个主机之间 | 成帧、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、传输管理、物理寻址 |
物理层 | 比特 | 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| 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传输原始比特流 |
高三层为资源子网,低三层为通信子网。
点对点是主机之间的通信,端对端是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。只有传输层及以上层的通信才能称之为端对端。
计数的时候一般认为物理层是第一层,然后从下往上数依次递增。
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,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,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
层 | 对应OSI | 功能 | 协议 |
应用层 | 上三层 | 用户-用户 | DNS, FTP, HTTP |
传输层 | 传输层 | 进程-进程 | TCP, UDP |
网际层 | 网络层 | 主机-主机 | IPv4, IPv6 |
网络接口层 | 后两层 | - | - |
相同点:
都采用分层体系结构
都基于独立的协议栈体系
都可以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联
不同点:
OSI精确定义了服务、接口和协议,而TCP/IP没有明确的区分
OSI在协议发明之前,没有偏向于任何协议,通用性良好,TCP/IP实际上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
TCP/IP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联
OSI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,但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,TCP/IP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,因此网际层仅有一种无连接的通信模式,但是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种模式